施命法师的法语

Table of Contents

监守自盗

每当讲到财物,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别人会偷盗自己的财物。可如果我们不照看好个人物品,放任它们日晒雨淋或沾染灰尘,不细心护理,它们很快就会破旧,使用时间也会缩短,如此是否等同于监守自盗。
若是被别人盗取,我们可以去说他,但如果是自己盗取自己的东西,又从何说起呢?对于铺张浪费的人,如果和父母一同吃住,等同于在偷父母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爱护和利用好自己的财物,如此才不会成为偷取自身财物的人。

因草率变成唯利是图

草率容易导致肮脏,肮脏容易导致疾病,进而导致费用增多,入不敷出。当不够用时,就会唯利是图,侵占便宜,伤害他人。

心浑浊则易任性

常因各种情绪导致心浑浊不清,会容易养成任性的人,不听理由,不听人言,最终变成吹毛求疵、自恃清高、蔑视偏心的人。

学习待人接物

小时候,师父家里常有亲戚或朋友来访。由于父亲的亲戚朋友众多,所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首先要学会端茶倒水,若来访的是至亲好友,父亲就会让师父留下来听他们聊天。父亲会先介绍来者的身份关系,然后赞扬对方的美德。例如这位战友如何忠诚英勇,那位裁判员如何公正严明等等。
如果有亲戚和朋友来找麻烦,父亲让师父端茶倒水后立刻离开,去做其他的事情。不让师父在旁聆听,离得远远的。
至此,父亲让师父从小明白如何观察一个人,分辨真假朋友。

弘扬佛法的决心

什么是弘扬佛法?即令佛教长久住世,度众生离苦得乐。
有人问:弘扬之后,佛教会在何处?如何存在?
回答是:住在人心。如何住?因理解而住,并通过实修形成一种习性,稳固安住于心,最后灭尽烦恼。除此之外,还应将佛教发扬光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嫉妒者见不得别人好

嫉妒心强的人,每当看见别人变好,就会不高兴,想看见别人越来也差。见不得别人好,社会上会存在这种人。
因此,大家不要成为这种人。无论在什么方面,看见别人好,千万不要嫉妒,应随喜功德。与此同时,促使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好,精进增长功德。

将心比心

师父曾四处寻访名师,可是在看见奶奶吐唾液后,就认定她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老师。
因为奶奶会先将一张A4大小的纸,剪成四小张纸,放在自己的旁边。每当她吐唾液前,会先往痰盂里垫一张小纸,吐一次就垫一次。
问奶奶为什么要放纸,她说自己老了,不能亲自倒痰盂,只能麻烦弟子帮忙。倘若痰盂里漂浮着唾液或鼻涕液,会招来苍蝇和昆虫,来访的居士看见后会恶心,拿去倒的人也会觉得恶心。
如果奶奶垫一张纸,当有人帮忙拿去倒时,看见的是一层层的纸,就不会觉得恶心。即便侍者乐意帮忙,奶奶也会为其着想。这个实例是将心比心最好的典范。

何谓品性

 一种行为重复地做,直至形成习惯。从早到晚,从小到大反反复复,必定会形成习惯。如果不能再做,心会急躁不安,这就已经形成了品性。
一定要明白,重复做一种行为,会形成一种习惯。从何得知已形成习惯,即如果不能再做,心会急躁不安。
如果误入歧途,要改邪归正,因为那是造作恶业,天界和涅槃之道将关闭。若真误入歧途,必须改邪归正,不然会越陷越深,逐渐养成吸烟、喝酒、说谎等坏品性。

品性主导人性的善恶

如果从小有父母管教而养成良好品性的人,从不造作恶业,那么有这样父母的人是幸运的。
可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管教,整天忙于生计,放任孩子结交坏人,养成不良的品性,严重的话还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因此,主导人性善恶的是品性。

行善需日积月累

要培养良好的品性,就应持之以恒地行善,直至形成一种习惯。同时保持谨慎,注意防范可能会产生的危险。
防患于未然,要思前想后,若事后不会带来危险,那就做。若事后不会焦虑不安,那应当是好事;若事后会焦虑不安,那应当是坏事。 总之,要谨慎自制,若事后不会焦虑不安,那就应当做。反复地做,养成良好的品性。
有的老人总喜欢骂:做事不思考,意思就是做事不懂得考虑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

品性是知识和能力的源泉

谁具备良好的品性,有礼、整洁、诚实,就容易将知识和能力用在正途。谁具备不良的品性,草率、马虎、爱占便宜,就容易将知识和能力用在歧途。

品性决定命运

如果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品性,无关学历高低或家庭贫富,在哪个家庭、公司或国家,他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这就是具备良好品性的益处。 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具备不良的品性,无论他在哪个家庭、公司或国家,都会有各种问题。 一个地方的进步和繁荣,取决于当地人的品性。要想让国家繁荣昌盛,就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品性。无论作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有必要培养品性,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因此,要想看见佛教久住世间,国家繁荣富强,个人就要先培养良好的品性。

品性控制业

因为这个世间束缚于业果法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品性会控制人造作诸业。善良的品性驱使人造作善业,不良的品性驱使人造恶业。要想趣向天界和涅槃,必须众善奉行,以善良的品性驾驭人生。

品性比知识重要

因为学术知识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品性,品性善良的人,会利用知识造福社会;品性不良的人,会利用知识危害社会。

修持法与律,清净身口意

建寺初期,奶奶说:“您要相信奶奶,只要干净整洁,我们只有3200泰铢也能建寺,一定会成功的。”为什么会成功,干净整洁的说法,又从何而来?
缘起于“法”是令心次第明亮的修行准则;“律”是调伏身口意,使之清净的修行准则。
1.训练清洁身体、日常用品和周围环境,使之干净整洁。
2.调伏身口意,不给他人制造麻烦和痛苦。当清洁整理后,心自然清净明亮。
佛陀让众弟子以法和律为师,即按照佛陀制定的规章制度修行,清净身口意,不造作恶行,同佛陀一样真正的离苦得乐。这就是法与律的威德力。

睡前不责骂孩子

在古代有一种习俗,即一家人早上应当讲吉祥的事,但要纠正孩子的小错误也无妨,因为睡够醒来精神清爽,孩子被纠正小错误时,内心比较容易接受。
但不要在晚上睡觉前责骂或惩罚孩子,导致孩子心生怨气而离家出走,这样会很危险。或者导致孩子失眠,也会得不偿失。
禁止睡前责骂或惩罚孩子,可以在早上或白天进行,但睡前绝对不应行。

如何判定应当或不应当

有一天,一位比丘问舍利弗尊者:“应该如何判定应当或不应当,可依据戒律判定对错善恶,可是不知该如何判定应当或不应当。”
舍利弗尊者答说:“在做任何事之前,要先预见未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如果趋向于恶,则不应当行;如果趋向于善,则应当行。”
如何衡量善或恶,可依十善业道和十恶业道判断,这是现有的标准,大家应以此为依据。

老师应具备的素质

老师应当具备三个重要素质:

  1. 具足智慧
  2. 心怀慈悲,将知识倾囊相授给学生。
  3. 以清净心教导学生,不求回报。

老师教导、传授和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在乎学生是否赞美或报答。这是每位老师都应该要具备的师德。

看清得与失

做事情不仅要看见得到的部分,还要看见失去的部分,以及伴随而来的危险,然后再决定该不该做。在想、说和做之前,对事后的影响要考虑周全,不能只见得不见失。

相互推卸责任

有的人吃完饭后,相互推卸不愿洗碗,如果单从洗碗方面来看,很难看出根源是推卸责任。
有的推卸不愿清洁盘、碟、碗、筷,有的推卸不愿打扫卫生。如何才能做到不相互推卸责任?
父母要从小教会孩子正确清洁的方法,例如怎样清洁盘、碟、碗、筷,应该着重清洁哪些地方等。
与此同时,还要教会孩子快速地清洁和整理。在此过程中相互帮忙,不推卸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相互帮助清洁卫生的习惯,长大后就会养成相亲相爱的性格。
教育孩子不要轻视清洁工作,不要将扫地、洗厕所等当作是下人的工作,否则会养成相互推卸的习惯。
如果孩子嫌弃肮脏的工作,不愿意做,就会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家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场。
若父母教会孩子如何清洁卫生,让他们一起帮忙,养成相亲相爱的性格,整个家也会如天宫一般整洁舒适。

如何成为好领导

想成为一位好领导,必须先学习如何成为称职的下属。累积知识和经验,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认真工作,不要整天抱怨。
只有当自己万事俱备,才能完成艰巨的任务。这是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不灰心丧气,没有中途放弃的回报。

艰苦有助于成长

艰苦的工作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能力。喜欢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每次被父母或上司指派繁重的任务时,不应气馁或不敢接受,应当咬牙坚持,不懂就问,如此才能成功。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不断增长。

心怀远智还是好高骛远

心怀远智者了解自身的能力,会量力而行,不会留余力,最终必将自利利他。
好高骛远者不了解自身能力,异想天开做大事,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只会失败。
我们的心胸应如高山一般宏伟,如大海一般宽广,用自己的能力利益众生。做任何事情都应全力以赴,不留余力。

弃恶从善

人生短暂,生命无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尽力而为。要明白靠人不如靠己,人人皆无常,不如勤修善行,以功德为依靠。

爱越深眼泪越多

关于爱,特别是男女间的爱情,是潜伏在幸福表象的痛苦根源,犹如裹着糖衣的毒药。
因为当两人相爱后,会彼此担忧和挂念,害怕失去对方。爱得越深越忧心,越忧心就越珍爱,越珍爱就越容易嫉妒,越嫉妒就越痛苦。
一份爱即是一份苦,爱得越深就越苦。简单地说爱得越深,流泪就越多。
因此,谁不去爱就不会流泪,将成为最快乐的人。

不要坐视不管

无论在家或寺院,将会有两种状态:1.纯粹居住;2.具备主人翁意识。
如果只作为纯粹的居住者,看见地方肮脏后可能会放任不管,有得住就先住。如果有更好的地方,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不用期望他会改善。
如果哪个寺院、家庭或公司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人,那个寺院、家庭或公司就会不断衰退,最终分崩离析。
如果哪个寺院、家庭或公司有许多具备主人翁意识的人,共同维护和发展,那么必将长久繁荣。

不做事后焦急不安的事

做任何事,如果事后不会焦急不安,那就做吧,因为那是善行。如果事后焦急不安,那就不做,因为那是恶行。
如果事后不会焦急不安,不会痛苦,不劳民伤财,不堕入恶道,那就做吧。

适时劝告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不喜欢被人劝告,所以要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和情绪下劝告他人。劝告之前,要先观察对方是否能接受劝解和提醒,不然会造成双方的不愉快。
如果是在对方饥饿、困倦、生病或情绪不佳时劝告,会容易产生矛盾。
除了留意时机和情绪外,劝告过程也要注意语气,如果语气过重,把劝告变成教育也容易产生矛盾。
如果语气过轻,容易变成开玩笑,或者可能让对方误认为我们在挑毛病,所以劝告时要注意语气。
除此之外,看见被人做事,我们认为是错的,但问其缘由后,发现他是对的。所以在劝告别人前,要先弄清楚事情的缘由,不然错误地劝告,同样会产生矛盾。

因爱而劝

当别人来劝告我们时,无论对方劝告的是对或错,或者其实我们没错,但对方误认为我们错而劝告。那么希望大家要这样想:如果对方不是出于关爱,不会劝告我们。对方应该是关爱我们才给予劝告。
无论劝告是对或错,都应当作是对方给予的关爱。所以要先感谢对方,然后再解释事情的缘由。
如果我们顶撞对方,今后对方不敢再给予善意地劝告。就算事关危急也不敢,这点一定要注意。
我们解释事情的缘由后,如果对方依然不理解,也要心平气和保持微笑,今后再找合适的机会解释清楚。

不要相互劝告

当朋友劝告我们时,若我们也想起有事要劝告对方。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应当下返劝对方,因为这会使对方认为我们在针对他或者故意生事。
我们应该另找时间劝告对方,可以间隔一至两天。若事关重大,隔半个小时再劝告会更好。

如何判断善恶

善恶无法用尺或称衡量,那么该如何判断善恶?
佛陀说:“造业后心不生痛苦,此业为善业;造业后心生痛苦,此业为恶业。”
因此,做任何事要想到事后的影响,至少应省思四个方面:
1.对自己或他人的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2.对周围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是否违反法律?
3.对经济造成什么影响?是否会损失钱财?
4.事后令烦恼增长或减轻,对自己或他人的品性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
希望做任何事情,尽量省思这四个方面。

守信者秉持的原则

守信者常秉持一个原则:尽自己所能将事情做到最好。
可是不要忘记,如果我们不提升自身能力,而别人却不断提升能力,那么我们当下最厉害的能力,在未来可能会变成别人最差的能力。

说谎者无恶不作

守信指真诚、诚实、坦率、不失信,展现正义和美德。
失信等同失人心,因为德行是一个人的核心价值,可它却丧失了。
佛陀说:“一个说谎的人,没有什么恶事是他不能做的。”简单说就是,说谎者成为弃善从恶的人,丧失了美德。

不要开玩笑

佛陀对罗睺罗说:“罗睺罗,翻倒的椰壳里一滴水都不剩,说谎者也毫无美德,犹如椰壳里一滴都不剩的水。因此,你要牢记不要说谎,就连开玩笑也不行。”
大家千万要记住,连朋友间也不要开玩笑,因为那是在造作恶业。

欲骗人先骗己

说谎者必先摒弃内心的真相,重新塑造一个假相。犹如电视的屏幕坏了,虽然声音清晰,却没有图像。
经常说谎的人,内心常常摒弃真相,最终无法分辨真相。各种不良影响也随之产生,损人不利己。

人性相互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人的性格会相互影响。
结交好人,会受其影响养成良好的品性。如果我们结交坏人,也会受其影响养成不良的品性,最终损失的是自己。
因此,择友很重要,需小心谨慎,同时牢记:结交损友,误入歧途;结交智者,受益终身。

适当给予

任何情况下救济他人,援助的目标要正确,提供对方缺乏的东西,适量给予,使对方可以自利,不应铺张浪费。
如果给予对方稻谷,吃几餐就完了。但如果教对方种植水稻,将一生丰衣足食。倘若对方已经知道如何种植水稻,只是缺少种子,就给予对方种子,他的生活自然越来越好。

威力与恩惠

许多朋友和弟子对师父很客气,是因为师父没有为难他们,而是恩威并施,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
比作太阳是因为师父能给予他们保护,免遭各种伤害,令他们生起敬畏之心,这就是师父的威力。
比作月亮是因为师父能给予他们温暖,他们缺什么师父就给予什么,令他们生起敬爱之心,这就是师父的恩惠。
学会恩威并施的人才能成为一名领袖。相反,如果以权力威胁他人,对方只会一时害怕,这种权力不会长久,当失去权力后就会被人鄙弃。

想进步要拜师

谁渴望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见识,就要拜师学艺。虚心请教老师,自愿为老师工作,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能做到这些,自身的德行和修为必定会得到提升

防患于未然

火与风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倘若哪里着火,风就会顺势而来,起初可能风势不大,可是当火势加剧,风势就会逐渐增强,使火势迅速蔓延。于是古人有云:防患于未然。
因此,当错误发生时不及时改正,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且会养成草率的习惯。
无论是什么错误,发生后要立刻改正,若不及时改正就会蔓延扩大,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不要只等不做

行善修功德不能等,每过去一天,我们离坟墓就越近一步。因此,有修功德的机会就去做吧,不要再等了。

修心弃恶

在磨炼自己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克制。 因为在磨炼中,如果不经历疼痛就不算是一种磨炼。这里的疼痛并非意味着受伤。而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方式,改变原先不良的脾性或行为,变得越来越好。在此过程中,虽然身体不会受伤,但内心可能会压抑、别扭或痛苦一阵子,可最后必定会为此感到开心和自豪。

学会谅解别人

当有人做了令我们不满意的事,或者曾经和对方发生摩擦,事后两三年我们仍耿耿于怀,不愿意原谅对方。当见到对方时内心依然愤愤不平,将对方视为囚禁在自己内心的囚犯。
因此,当我们内心住着许多囚犯,就会导致思绪紊乱。在打坐时,这些囚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而这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知足而富

佛陀说:富人有两种,穷人也有两种。
第一种穷人是因一无所有而贫穷,这种人会有富足的一天;第二种穷人是因贪得无厌而贫穷,这种人累世皆贫穷。

第一种富人是因家财万贯而富足;第二种富人是因知足而富足,虽然没有金山银山,但对自己所拥有财富感到满足,懂得合理利用财富,一部分用于开支,一部分用于储蓄,一部分用于修功德,不铺张浪费,这是另外一种富足。

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想有乖巧的儿女,就要让他们从小养成爱整洁的习惯。有的小孩性格不好,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爱整齐和清洁的习惯。
记住一个标准,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既爱清洁又爱整齐的好习惯。如果不重视这方面,孩子容易养成烦躁的习惯。
当他们养成容易烦躁的习惯,就会形成抵制的心理,缺乏创造力,顽皮不听管教,不在乎会打碎东西,也不担心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时而欺负同伴,时而调皮捣蛋。
如果重视培养孩子爱整洁的习惯,他们就会成为知书达理的好孩子。

今世怨来世恨

有的人不愿意原谅别人,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一直怀恨在心。当两人来世再见面,就算还没有相识就已经没有好感了。
佛陀说:“宽容和谅解是智者应具备的品行。”
当对方知错后诚心认错,我们应该原谅对方,不然就会因为对方的过失将其视为囚犯,囚禁在自己的心里。
多年后虽然旧事已忘,可当见了面还是不喜欢对方。那么就算来世再相遇,也依然会彼此心怀怨恨。
有的人就是如此,就算彼此没有见过面,此前也没有任何交集,只是头一次相遇,可就是没有好感,且还会莫名地生气,这说明两个人将前世的怨恨带到了今世。

人生短暂

人生无常,不只是人类,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皆无常。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不要误以为人类的寿命是70岁、80岁或90岁,其实它是无常的。
事实上,只吸气而不呼气就死了,只呼气而不吸气也会死,如果既不吸气也不呼气就必死无疑了。
人的生命很短暂,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因此,每当听到死讯或不吉祥的消息时,应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勤修功德,不应再迟疑。
除了自己修功德之外,还应该带上晚辈,让他们从小养成乐善好施的习惯。

无意中造恶

对于坏消息,在未经证实是否属实的情况下,先不要转告他人,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此外,当我们听到坏消息时,可能会烦躁不安,若转告他人,也会令对方烦躁不安,如此也算是一种恶行,千万不要开玩笑。
如果我们转告的消息被证实是假消息,我们便参与了散发假消息,变成了间接说谎,反而加重自己的罪业。这一点要注意,以前是福祸从口出,现在福祸也能从指尖出。
因此,千万要注意,收到坏消息先不着急转发,应先核实消息是否属实。否则,我们既是在散布谎言,也是在传播罪恶。

审慎发言

佛陀说:“任何亲眼所见之事,若说出去后令恶业增长,令善业减少,那就不应该说。”
就算是自己亲眼所见,佛陀也让我们省思后再决定是否要说。更不用说是道听途说之事,在还没有验证真假前,更不应该说。
如果验证事情属实,但说出去后令恶业增长,令善业减少,那也不应该说。
总之,记住自己所看见的事情,如果说出去令恶业增长,令善业减少,那就不应该说,这是佛陀的教诲。

谨言慎行

所见所闻之事经检验后属实,说出去后令善业增长,令恶业减少,那就可以说,且越广泛传播,越是增长善业。
令善业增长,令恶业减少之事,应该广为宣扬,例如自己行善后,应该向别人分享功德;看见好人好事也应该多宣扬,因为这样能令善业增长,令恶业减少。

容受烦恼的侵扰

经受日晒雨淋很容易,经得起烦恼地侵扰很难。
被骂而不生气不难,被赞美而不笑很难。若因为赞美而微笑,过了度就容易骄傲自满。如果在工作中经常接触金钱,而金钱也能令一个人变坏。
如果经不起烦恼地侵扰,就很容易被它摧毁。忍受一个人或烦恼,是我们经常经历的事。

心往外跑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果我们自己或周遭非常肮脏,心就不愿安住内在,只想往外跑。
原本早上起来心情不错,可听到不顺心的话后,心随之受影响,整个人变得心神不定。或者闻到讨厌的气味,听到不好的消息,心也会散乱不定。
相反的,如果我们自己或周遭整洁干净,心自然安定,不受外扰,喜欢安住内在。

世上有两种朋友,即假朋友和真朋友

有四种假朋友:1. 招摇撞骗2.花言巧语;3.阿谀奉承;4.引入歧途。
有四种真朋友:1.相互扶持2.同甘共苦;3.引入正途;4.互敬互爱。
真朋友表现为:相互扶持,成为彼此的依靠;同甘共苦,为朋友出生入死;引入正途,对朋友直言不讳,就算得罪对方也不怕;互敬互爱,敢于出面保护朋友。

正见是八正道之首

善知识是令正见生起的外在因素,如理作意是令正见生起的内在因素。即便具足外在的善知识,不具足如理作意也不行,所以如理作意非常重要,阿难尊者疑问善知识是否是梵行的全部,难道就说如理作意不重要吗?其实并不是。
因为善知识使人认识罪恶和如理作意地思维,所以善知识是梵行的全部。只是善知识有分一二三级,最殊胜的善知识是佛陀。

说谎

若别人对我们说谎,说明对方缺乏真诚,任何珍爱我们的人,如果我们对他说谎,他就不再爱我们了。
如果他对我们说谎,我们也会不再爱他,人与人要彼此真诚。

身如抹布

身如抹布意思是用抹布擦拭肮脏的脚时,抹布从未有过任何抱怨,而且每个家庭都需要抹布。先辈们做这个比喻,是想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全力以赴,应谦卑有礼,诚实可信,不自视清高,不拈轻怕重,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
老奶奶常说:“想当年我们小小年纪就得外出打工赚钱,只要有工作,就算是洗厕所也接受。因为这是一份正当的工作,但若是去偷去抢,打死我也不会做。我们应将身体当作抹布,无论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只需踏踏实实的做好这份正当工作,但绝对不能去做违法的事情。” 因此,人应训练身体如同抹布,防止因为身体而生祸端,进而保持清净的心。

心如大地

心如大地的意思是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心不像大地,却像被火烧的白蜡软绵绵的。佛陀曾对罗睺罗说:“如果有人将香水洒在大地上,大地会因此而开心吗?不会,它完全不在意。如果有人将恶臭之物洒在大地上,它是否会伤心?不会,它依然不会在意。罗睺罗,你要保持平常心,无论别人怎么对待你,都不要有任何回应,只需专注于修行,如此必然快速断尽烦恼。”如果能够做到心如大地,那么各种美好的佛法将伸手可及,可是由于我们心不够平稳坚固,别人责骂我们,我们立刻心生仇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对方的话当作耳边风,犹如清风拂过,不必心生仇恨,不然可能会因此记恨一辈子。因此,如果我们的心如大地一样平稳坚固,就可以容纳种种善行美德,提高自身的修为,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遵循上述的原则,家人之间不但不会发生冲突,还能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离婚率也会大幅降低。

错误和失误

错误源于无知,因为智商低下。失误源于疏忽,因为正念松弛。 但若明知故犯,产生恶劣的后果,则上升为造恶或犯罪的程度。
有心助佛教发扬光大者,必须具备一个特质,即不当恶人,不造恶业,犯错后勇于承认错误,失误后勇于承认失误,不要一错再错,因为容易演变成犯罪。
作为出家人,如果经常省思这方面,将有助于自己更加专注于修持戒律,提升自身的修为,净化身口意,以及更有信心以舍身求法的精神修功德波罗蜜。

师父都喜欢回顾往昔

每年的生日,师父都喜欢回顾往昔,然后问自己为何能够坚持修功德波罗蜜直至今日,就算遇到无数的障碍也罢。特别是创建寺院和举办头陀行活动都是浩大的工程,也知道障碍数不胜数,但师父从不气馁,一直勇往直前。

导致人与人之间各方面不同

善恶果报是导致人出生后各不相同的重要原因,也就是个人在前世造作的善业或恶业的报应。
不同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不同性格、想法、智慧和能力的重要原因,即是与父母、师长或身边的人从小的教育息息相关。
另外,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各方面的不同。特别是性格方面,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粗鲁、懒散、草率、吝啬,即养成的各种坏习惯,主要都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给自己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断地发生各种摩擦。

出家人最重要的任务

出家入佛门者,若想成为优秀的出家人,必须严格遵循戒律,精进锻炼自己。
出家人最重要的任务是断尽烦恼,证得涅槃。只有实干的人才能断除内心的烦恼,打开通往涅槃彼岸之路。
若问涅槃在哪里?祖师曾面带微笑地说:“就在每个人的体内,努力开辟涅槃之道吧!”

如何培养习惯

想改正不良的习惯绝非易事,但还是要努力改,无论改得多或少都应尽力去做,总有一天会改掉。
佛陀作为菩萨修波罗蜜的初期,才能和德行与普通人一样,都有不足的方面,也曾在累世中历经艰辛。
有时也会转世为老虎、大象或赤鹿,简单地说,有时转世为动物,有时转世为人,当过穷人,当过国王,也当过博学之士。
无论多么艰辛,菩萨依然坚持磨炼自己,从《本生经》中一目了然。
我们作为佛教徒,作为佛陀的弟子,应当追随佛陀的脚步,努力训练和提升自己。
当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就要抓紧改正,下定决心反复训练,过不久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夜叉的由来

夜叉原先也是人类,但有一个缺点,即容易愤怒,就算修功德时也心存怒气,情绪起伏不定。
举一个例子,有个人想行善积德,于大清早就起来准备斋僧的食物,有人在一旁帮忙却不合其心意,一边准备一边抱怨,积了一肚子气。如果出家人迟来或早来,他也会抱怨。
在凉亭听闻法师开示时,还会看不顺眼这个人或那个人,总会遇到各种令自己生气的事。
他做的事虽然是善事,但心浑浊易怒,这样布施会得功德,但是不够圆满。当他往生后,原本应该转世天界,最后反而成为了夜叉。

当身体出现异常,与健康有关时

当身体出现异常,与健康有关时,不要立刻想着依赖别人,首先应该要自省,自己找出原因。回想过去这段时间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错误,并间接伤害了自己。如果自己不能判断那些行为是对或错,则可以告知医生,因为医生会根据专业能力,诊断我们的行为是否是造成身体出现异常的原因。如果医生给出正确的诊断,就可以顺利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顶礼是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

顶礼是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说明我们真心敬重对方。期望通过顶礼的方式表示尊重,然后尝试学习对方的善举,随对方一起行善。
若从小不会顶礼,长大后容易固持己见和自命清高,忽视别人的优点,眼里只有别人的缺点,总是捉着别人的错误不放。如今,我们经常看见人与人之间总是试图挑对方的毛病,学生和老师相互挑毛病,长辈和晚辈相互挑毛病,同事之间相互挑毛病,却很少提及对方的优点,就是因为看不见。如果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久而久之社会道德败坏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因此,人与人之间要学会相互尊重。

觉悟成佛

菩萨经历二十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时间修习诸波罗蜜才觉悟成佛并广度众生。佛出世难,很久才有一尊佛诞生。此外,佛法难闻,就算佛陀应现世间,但仍有人一生无缘听闻佛陀的教诲。
因此,《三藏经》既集结了佛陀一生的教诲,也向世人揭开了生命的真相。我们应该反复专研《三藏经》,从中感悟佛陀的恩典,增长自身的信心,跟随佛陀的脚步精进修行,次第证得内在之法,直至令心与法融合为一。

解决问题的原则

有经验的管理者会坚持一个原则,即在解决问题时,不用将会造成恶劣后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假设公司出现亏损,作为管理者不应利用不正当或不道德的手段去填补亏损,例如:不应通过贪污、诈骗或贩毒等方式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时应保持正念,不要情绪化,例如:因愤怒而骂人或伤害他人。如此反而会加深矛盾,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精明能干,更要人品端正,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坚持上述的原则。

世上最善良的资本家

如果将父母比作放贷的资本家,那么他们应该是世上最善良的资本家。
因为他们不仅不收利息,也不要求孩子偿还债务。当孩子独立后,还会拿出自己的财富助孩子一臂之力。
世上既不唯利是图又心怀善意,值得信赖的资本家就只有自己的父母了。
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伟大恩情。

语言可以激励人心

长辈们常常提醒:“一个独处时要注意思想;朋友间相处要注意言辞。”
有时虽是善意的言辞,但若不谨慎也会引起误解。更不用说是难听的言辞,那更容易发生矛盾。
如果不注意言辞,朋友也会变成仇人,各种伤害和痛苦也随之而来。
我们要记住:没有什么能像语言那样快速地激励人心,也没有什么能像语言那样突然地打击人心。
因此,佛陀教诲道:“应口出善语,不口出恶语,言善者获益,言恶者痛苦。”

德才兼备

具备卓越的才能却缺少道德修养的人,就像一颗没有保险栓的手雷,随时都可能会引爆,没人能控制得了。
只注重提高世俗知识,不注重提高道德修养,人心就容易向恶,被迫展现各种邪恶的行为。
因此,要想提升自己,既要提高知识能力,也要提高道德修养,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