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胜师父法语

Table of Contents

刚刚好

每次都要调整身体与心理;要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寻找“刚刚好”。试着调整身体与心理就可以感受到所谓的“刚刚好”:刚好的特性是开朗、轻松、没有压力的感觉,感到满足,欢喜的感觉。一直保持这样的感觉,不用担忧任何事情。经过一点时间“刚刚好”会使我们内心宁静,光明就自然涌现上来。

1992年3月31日 ( 佛历2535年3月31日 )

宁静不起涟漪

中道,心要静静地,对任何事情不起涟漪。不是高兴,也不是不满意,要的是宁静。做如未做般轻松自然,依此修行,自然就会进步。

1996年3月27日 ( 佛历2539年3月27日 )

身轻松,心宁静

打坐时,身体要轻松舒服地坐 ,使心宁静、止、定,将心思集中到身体的中心点。世间上的任何东西,都比不上身体的中心点重要。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想,舒适的程度以自己的感受为主。看自己满足于哪种感觉,想要拥有哪种感觉,那样就是舒服的感觉,不会有绷紧的感觉。如果太过紧绷,就表示方法有错误。

1992年4月13日 ( 佛历2535年4月13日 )

舒服的心情

不必寻求舒适的感受。多少才舒服?这样舒服吗?不用寻找,只要让心轻松,宁静,静止就好。一旦舒服,光明、法球、内体、法身都会自己来。只是静止与宁静,这就是成功之本,这就是特别的方法,会使我们证入内在的三宝。所以不要寻找舒服的感觉。多少才舒服呢?不用寻找,只要安安静静地坐。过一会儿,它会自己来。

2002年7月23日 ( 佛历2545年7月23日 )

高级厨师

轻轻地让心柔软,定下来。继续这样做,只这样做而已;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用做。我们的心会自然合适调整,心会慢慢变细腻。如很会烹调美味食物的高级厨师,我们也要如高级厨师一样,以轻轻松松的、柔软的方法,来调自己的心。

2002年4月22日 ( 佛历2545年4月22日 )

佛法之博士

不断地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心点,就会使心宁静。如果清楚地看到光球,可以让心止定在光球中央点;一下子,我们会证入内在的依靠,达到法的博士。 这个博士跟世俗的博士不同:因为世俗的博士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去看书、说、读、写、研究等等。但这儿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正确的静静的止定。

2002年 1月 26日 ( 佛历2545年1月26日 )

让心宽松

黑暗或光明,不用担心。让心宽松,就如穿宽松的衣服,穿了会有舒服的感觉。我们要让心轻松、宁静、柔软,使心透明、平心静气、纯洁、明亮,只是这样做而已。心会自然调整到适合、达到“刚好”的那一点。

2002年4月22日 ( 佛历2545年4月22日 )

默念

当默念“三玛阿罗汉”时,不是像鹦鹉一样,只是重复诵出声音,这是不正确的方法。而是要轻松、柔软的默念,是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想;如歌曲一般,如很熟悉的诵经的声音一样,不需要刻意营造,它会自然从心底涌上来。

2002年1月1日 ( 佛历2545年1月1日 )

当心止定…会自然舍了默念

当心止定自然会舍了默念,好像忘记了默念,但不是乱想其他的事。只想要静静地定在光球之中心点,在腹部中心点,从肚脐往上提高两指。如果有这种感觉,就不用再默念,只保持心柔软的止定,一直不断地轻松柔软的做。

2002年4月22日 ( 佛历2545年4月22日 )

要舒服

要证入法身,只要心静止而已。主要是训练使心静止,就会得幸福,训练使心舒服、纯净、明亮。如果心舍弃所有的事情,就会止定在中心点,回归到心原本的位置,就会证入法身。

1999年1月10日 (佛历2542年1月10日)

别担心

酸痛时就换动作,改变坐姿。身体的事,不要担心,只要把心止定。我们不是跟谁比赛,或论输赢;也不是训练忍耐,而是训练止定,不要理会外在的事物。

1992年3月31日 ( 佛历2535年3月31日 )

放松…就会好

胡思乱想,不表示我们不能证入。我们要放松自己的心,让念头自然涌现,让已累积的思想浮出水面。不用抵抗,不要不耐烦或担忧,让心放松一下就会好。如水流湍急,别用船身去抵挡。那样的话,会紧张的。

1992年3月31日 ( 佛历2535年3月31日 )

不要太专注

为何那么专注呢?无论如何,我们一定会得到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内在的法身。我们也都有身体中心点,要做的仅有一件事而已,就是正确的修行方法。那就是使身体放轻松,感觉舒服,宁静定下来,然后静止在身体中心点。
坐时,不要跟时间比赛,要把心定在身体中心点。如果绷紧,或紧张的话,不要反抗,稍微张开眼睛,联想到可让心情舒适的事情,譬如:大自然、漂亮的花、善事、功德、小朋友的天真,任何可使心舒服的事项。当轻松舒服以后,会自然回归到身体中心点。

1992年4月13日 ( 佛历2535年4月13日 )

观想不到,无所谓

观想不到水晶球,无所谓,只要把心定下来。因为有人只观想出一点点,
有的人则观想出多一点点,长久时间才能见到一位可观想出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好像把水晶的影像影印放在心里。这样的人很长时间才见得到一位,是因为他累劫世,有修行功德的累积。累积的功德成熟时,当他观想到明亮的光球,就很容易、清楚地观想到。那是不普通的人,是过去世有修行的人。

2002年4月22日 ( 佛历2545年4月22日 )

真正的事务

我们的生命,诞生来是为了做真正的事务,称之为:任务。所谓,真正的事务,即是:修止定,要克服烦恼,除尽烦恼,即是止息所有的烦恼。当心光明,无明会消失,真正的知识、真正的幸福会显现。我们诞生是为了进行这个任务。

1998年8月11日 ( 佛历2545年8月11日 )

当心开始细腻

我们在打坐中,当心到达正确的位置,且越来越细腻时,我们将会有神奇的发现:因为心会由粗糙的状态向细腻的状态转变,由不纯净转变为纯净,再由少量的纯净转变为非常的纯净。
我们将看见自己过去的生命蓝图,即见身内身、行内行、心内心、法内法,凝聚在内在生命的中央。
然后会次第地看见:先是看见法球聚集在同一处,但是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就好像眼、耳、鼻、口聚集在脸部一样,之所以每个人各有不同,是因为拥有的福报各不相等。
看见内在法球之后,就会次第地看见内在身;不久便会得见如来,就如佛言:“得见法者,如同得见如来。”

2001年4月1日

中道

要想从生命的起点一直到终点,都不成为魔王的奴隶,我们应打坐修行让心静定,直至到达内在纯净之处。静止是成功之本,也能让我们的心纯净。我们要想如愿获得内在的纯净,应将心持续地静止于身体中央第七点。如此,纯净才会在那儿生起,我们的心将会非常的透明,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得上;同时也会非常的光亮,没有任何东西能与之相提并论,就算是正午的阳光亦然!
内在的光亮是伴随快乐的光亮,也是我们心中纯净之光。那时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提升,独立而且属于自我,不受任何人的控制,是真正快乐的源泉,没有期限也不会改变。在身体中央的第七点,心的纯净无暇将会生起,此乃通往涅槃以及内在法的究竟之起点,诸佛与诸阿罗汉也是从此快乐的源泉开始。
让心持续地静定,当到达正确的位置,就会得见内在清净之道,称为“清净道”;是成就圣者之道,称为“圣道”;也是内在中正之道,称为“中道”;内在的中央便是快乐的源泉。

2001年4月1日

为什么必须是身体中央第七点

如果想真正脱离苦海,必须精进修习八正道,从正见开始次第实践。前七项可能无法灭苦,但却可以成为一种推动力,促使我们到达第八项的正定。
要脱离苦海必须修习正定,或简单的说就是修习打坐。心要回归体内,不执着于任何东西。当心与身在正确的定点合二为一时,就会证入内在,然后远离生命的痛苦。就好像驾驶技术非常熟练的司机,坐在正确的驾驶位上操作方向盘,便能够到达目的地。心静定于佛陀所发掘的身体中央第七点,就如同技术娴熟的司机,坐在正确的驾驶座上,然后带领心到达目的地。
而体内的正确位置,即是肚脐正上方提升两指宽高度的第七定点。这就是为什么是身体中央第七点的答案,因为其他的定点无法带领心到达目的地,就如同我们没有坐在正确的驾驶位上。要带领心到达目的地,每辆车只有一个正确的驾驶位,即坐在方向盘的正前方。体内的正确位置也只有一处,即身体中央第七点。这就是为什么是第七定点的原因所在,且每一尊身为智者、觉醒者、喜悦者的佛陀也都是如此。
坐在正确的驾驶座上,驾驶着车辆到达内在,次第地证入直至成就内在的三宝。

2008年4月6日

生命的秘密

当证得内在的三宝后,生起的功德就会自动地断除,那些跟随自己生生世世的业果。使它们由重变轻,由轻变无,由恶转善。
我们造下的业数不胜数,因为我们转世了无数次。基本上每一世都会造就恶业,有时多有时少,从而形成了生命的障碍,只是我们被无明遮蔽不了解而已。它是一种起到遮挡作用的法界,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包裹、笼罩、遮掩、渗透与强迫我们的受、想、行、识。就如同处在黑暗之中,不了解生命的真谛,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生来为了什么,什么是生命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也不知道有内在三宝的存在,不了解真正的皈依,而且还去思考或想那些不是真正皈依的东西,它会如此一层层地强迫与遮掩着。
心何时能静定下来,生命的秘密就会被揭开。当我们闭上眼睛时,不是黑暗而是有内在光亮生起,望着这内在的光亮,就会看见本已存在于体内之物。我们也会由不知者转变为已知者,以正确和安全的方式过着美好的生活。

2006年2月26日

心的自然性

通常我们的心总会去想各种各样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做出转变:由想无意义的事情转变成想有意义的事情。即转为意念内在的佛像或法球,使之成为心静定的连接点,然后趣向内在真正的快乐。

2007年5月27日

当心到达正确的位置

当心到达正确的位置,心就会自然地移动进入内在,并感觉身与心都在扩大,直至全身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感觉自己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心稳固地静定于内在,远离情欲与恶业,专注而合二为一,纯净与快乐会同时升起,稳固的心会有同一种心情,心此时处于中道。

2006年2月12日

正确即可得见

不断地修习让心静定,直至形成习惯。当心到达正确的位置时,就会自然得见。但如果还没有到达正确的位置,就不会有光亮;当没有光亮生起时,我们就无法得见。即便法身已存在于体内,但存在也等于不存在。因为光亮还没有出现,心静定时光亮才会生起。
这种经验能自动地产生,但要自动地到达正确的位置,就要每天精进地修习。要热衷于修习让心静定,看到修习所产生的益处。它不仅能为当前带来快乐,让我们证得内在的法身,还能次第地证入佛法。
当看到打坐的益处之后,欲、心、精勤与思惟,就会自然地次第生起,也就是勤勉精进、坚持不懈、投入精力地修习心静定。只要方法正确,不久就会到达正确的位置。

2006年2月12日

只需静止

放下一切,只需将心静止于身体中央第七点,同时持续地默念“三玛阿罗汉”。

2001年8月2日

增加修行的时间

当我们增加修行打坐的时间,给予这方面足够的重视,我们就会不断地加深认识。即便现在还没有清晰也没关系,先树立感觉,之后就会慢慢地进入状态,会越来越紧密。就好像从气体转变成液体,再由液体转变成固体。从看似无形的东西,转变成有形的透明球。我们会脱离外在的感知,进入更为细腻的境界。
此时透明球会定在身体的中央,心也会光滑,并为到达此境界而感到喜悦。法喜与快乐会即刻生起,身与心都感觉非常的轻柔舒服。心又稳固又静定,且会不断地紧密,最后会到达内在。如同行驶的汽车,正直线前往内在,然后扩散至全身。这是一种陌生又神奇的经验,是在世俗中所找不到的。
之后会生起智见:就好像将黑暗中的东西拉出来,放置在明亮的地方;而且光亮也会同时生起,让内在的黑暗完全地消失。

2008年1月13日

不要做太多

我们只在两个时间中打坐修行,即睁眼与闭眼。不要做太多,睁眼时我们在做,闭眼时我们也在做,如此便足够了。

2008年5月21日

培养自己成为细心之人

如果哪天我们打坐收获经验,我们要观察那天是如何安放心的,并记住所运用的方法。当摸索到规律,下一次就不会难了。它只会在开始的时候有点难,但不会很难,完全可以战胜。
第一次的静止要经过夜以继日地修习,无论是谋生、做生意、学习或做什么,以及在何时何地都要不断精进地修习。

2006年12月24日

越学习越容易

世俗的学科或学识,会先从易到难,但终究会很难,且学到的并不多。而法身法门会从难开始,但也不是非常难,难就难在初次的静止。然后从容易向更容易转变,循序渐进地变得越来越容易。

2008年5月31日

训练自己成为精通之人

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精进修习心静定,之后熟练才会生起,此即称为精通。然后当我们专注于让心静定,心就会即刻静止在那里。要是出现困难,也是出在第一次的静止,因为我们此前不曾体验过这种静止。
如果有了第一次的静止,第二、三、四次的静止就会越来越容易。但即便容易也不应该自满或疏忽大意,应继续在行、住、坐、卧中,更加精进地修习;与日常生活协调并进,即是外在移动而内在静止,能常见法球、内在身或透明佛像。
我们要想达至精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精进修习;且经常省察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过于紧绷或松弛,然后做出相应且恰当的调整。

2006年1月29日

心的安放处

不要将心安放在他人那里,安放在人、动物或物品上都不行。因为这些都不是心的安放处,因为这些都会有变化。人会变,动物会变,物品也会变,全部都会发生退化,并让我们感到心痛。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将心安放在那里呢?那里并不是心的安放处。世界上唯一的心之安放处,就是身体中央第七点。

2008年10月31日

世上并没有

何时“自行意念”才会从世界上消失?事实上“自行意念”这个词并不存在,是我们自己规定出来的,并成为了提升心的障碍。对于看见或自行意念,其实如果心不能静止,就无法意念得到,看见也反而会变成一个问题。
当看不见时,就会想为什么我们意念不得;但是当看见时,就会想可能是自行意念的而已。我们要先弄明白,在刚开始意念的时候其实是观想所缘,与“自行意念”是有区别的。因为认为是自行意念,于是就会成为障碍,使得自己会失去信心。我们创建这个词来成为自己的阻碍。
如果别人听到了,就会认为我们正在向团体扩散不好的事情,紧张感也会四处蔓延,因此没有自行意念。如果心不能静止,就无法意念。

2007年12月27日

心细腻才会得见

不要期望我们会看见这个或那个,或者看见自己曾听说过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只需要让心熟悉身体中央第七点,并让心静止于其中,体验到禅定所产生的法喜,之后我们想要看见的东西就会自然地生起。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体内,无需去外面寻找或探索。只是这些都属于细腻之物,我们的心要同等的细腻,才会看得见它们。

打坐如同种树

每次当我们闭上眼睛修习心静定时,纯净就会一点一滴地积累。心会被雕琢与过滤,然后变得更加的透明,入定也会逐渐地进入深层次。就好像白蚁搬运一点一滴的泥土来筑巢,也好像我们给树浇水,每天它都在成长一般,可我们却观察不出它每天长大多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久之后它就会结出果实,让我们品尝及感到欣喜。

2006年5月28日

无法代替

在修习心静定方面,不能相互代替,要自己去实践。因此,要给予打坐足够的重视,与日常事务齐头并进,且合理地的安排时间。因为这是我们真正的工作,其他的都只是为谋生而做的工作。我们应该为离苦之道而奋斗。

2006年1月29日

年轻时不要放逸

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不要总是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其实我们的年纪并不算小了。要脱离生命的轮回,无需世俗的杂事,只需通过内心。只有内心才能让我们远离世俗,心要真正地回归内在,才能修习法身法门。
我们不应该让年轻的岁月白白流逝。到了身体虚弱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有这样的心情了,因为身体已经衰老了。这些是每个人都要了解的,且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008年11月2日

何谓生命的本质?

何谓世间的真相?世间万物无实质,宇宙人生及事物,亲朋好友与事业,皆非世间本来相。
觉察万法本唯心,解脱终得证法身,试看凡夫之俗命,死后只得业紧随,荣辱毁誉如旧梦,世间真相便如此。超脱真相在净心,无明驱散须深修,终得光明自在心。

2016年2月15日

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活着如何实现人生意义。
欲得人生终极义,效仿诸佛阿罗汉,圣者已证得解脱,断尽烦恼永离苦,正是人生终极义。
钱来有方修功德,功德乃是正要事,人间钱财须必要,
更当累积道资粮,为得终极无上乐。

2009年1月18日

这是生而为人的目的

修行证法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要明白这是生而为人的目的。
如果我们未证入内在的法身,就无从得知何谓真正的快乐,人生感觉不到温暖和安全感,一直对死亡和危险充满恐惧。
我们要想消除这种感觉,转化成无穷无尽的快乐,人生充满温馨和安全感,应修行证入内在的法身,而法身就存在人的体内。
只需要轻阖双眼,身心应清净放松,如果发困就入睡,酸痛时可以调整,散乱时就睁开眼,然后再重新开始。
持续精进地修习,静止乃成功之本,心定即成功之本,心若定即可证入。

2004年8月22日

修行为了什么

我们修行是为了成就圆满的生命,并非为了名利、财富或受人赞叹。我们应通过修行使生命越来越清净圆满。
心越清净越快乐,不断增长智慧,如实知见一切,如法的生活,人生道路从始至终充满了幸福。
即便躺在病床上,也只是身体患病,但心态依然平静,快乐安住于功德、佛法和三宝中。
临终前心生欢喜,往生后趣向善道天界,转世为天人。

2002年5月15月

证法不难

打坐是世上最容易的事,没有什么比这更加容易了。
只要轻轻阖眼,全身放松,心无杂念,让心止定在身体中央,就有机会证得佛陀和诸阿罗汉所证之法身。
我们要持之以恒打坐,不要找各种借口或条件。无论是生病、发烧、困倦或其他事情,经济是增长或衰退,化境如何变化,这些都不应成为我们修行证法的障碍。

2007年8月19日

真正的快乐于内在

我们的心离开第七点很久了,我们听说过心猿意马这个词,它充分说明了心当下的状态。
心总是攀缘执着于各种事物,从小到大皆如此,所以未曾寻找到真正的快乐,快乐只存在身体中央第七点。
让心回归莫散乱,专注安住一缘中,无限快乐由此起,成就美好的人生。

2010年1月24日

心止定乃至上之乐

佛陀发现真正的快乐就在体内,无需四处寻找。找错地方就看不见,找对地方才会看见。佛陀有言:心止定乃至上之乐。心要舍离各种情绪,远离色、声、香、味、触、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静定于内在。
万物皆无我,无论是人、动物或物品都只是暂时存在,不久就会消逝。由于它们并非真实恒常之物,所以会经历生、住、坏、灭的现象。
佛陀教导我们,万物皆无我,会经历各种变化,所以不要执着,说它属于我,它就是我。执着最终也会一无所获,反而生起痛苦。常乐我净乃真相,只在汝心莫外求,止定方得见真颜,趣入内心寂静处。

1988年8月28日

修心止定功德无量

精进修心止定,外在的人、动物、物品、工作或生计都不是生命的本质。唯有止和定才是生命的本质,它能使我们证入内在三宝,而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要利用时间修心止定,止定片刻也是功德无量,比建造大雄宝殿或禅堂的功德还大。因为这是趣向道果涅槃之道,是导向解脱烦恼之道。止定瞬间,快乐生起。因此,止和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2002年3月5日

修心导向快乐

持之以恒地训练心,使之不断提升,最终利益自己,由凡夫变为圣人。举一个例子,有的人没有瞋恨,慈悲善良,人人都喜欢亲近他。如果能继续发扬此美德,将倍受众人敬仰和爱戴。只是没有瞋恨就能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倘若心中也无贪,那功德必将更加殊胜。
常言道:一切快乐与繁荣,都是源自于内心。心改变之后,必然好事连连,例如:财富、德行、运气和地位等会随之而来。因此,心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人生要修心,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不仅是功德的源泉,也会带来种种吉祥。

1982年8月26日

单纯的内在

有一位教语言的老师说:学习语言应简单通俗,因为语言或文字并非由哲人或学者所创,而是源于平民百姓。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例如:“我吃饭”这句话,可以加各种定语修饰,使之读起来更有韵味,但实际的意思就是我吃饭。
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事实上既单纯又舒服,证入的方法并不困难,心如天真无邪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可以证入。
修行也与世间理,简单易学也易懂,证入法身本不难,心若清净如孩童,自然趣入一瞬间。有关地狱、天界和涅槃的秘密终将被揭开,一目了然,就像在黑暗中拉开窗帘,让阳光照射进来。

1999年5月30日

人生勿放逸

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如白驹过隙,转眼一生。
我们在慢慢地变老,有人赞美我们年轻,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每天都与老人共眠,这个老人就是自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死亡迟早都会降临。
因此所剩时间不多,不要以为时间充裕,任何时候修行都行,因为明了证法之道,即是让心止歇静定,任何时候都可以修,如果有此想法的人,说明他依然在放逸。
倘若我们即将往生,什么是我们的皈依,或者能够带走什么,想后就不应该放逸。
无法证入法身的人,只因为他没有去做,与功德的多寡无关,应取决于做与不做,或想不想得到而已。

1993年9月6日

健康时多行善

身强力壮时要精进修行,不要利用健康累积非善业,因为这毫无意义。若用健康去造作恶业,不但会受恶报,而且白白浪费青春。
在修行中,健康和安全尤为重要,它们是修行的基础。要防止被魔罗利用做其他的事情,最终白白浪费一生。
原本我们的心清净无染,只是魔罗利用烦恼迫使我们造作种种业。因此,身体健康时要精进修行,多行善业。

提升心境

勤观自心阔心境,心胸宽广方纳川,世事本无你我他,
万苦皆有我而起,有我便有你和他。
导致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相互侵扰和斗争。因此,要抓紧提升自身的心境。

2004年1月26日

修心思善

让心专于常行善,正是此生正要事,让心安住于功德。若心系于非善中,觉察警醒迷乱心,审思忏悔少不得,
让心回归系正念。
起初可能知道,但由于心浑浊而做不到。犹如开车,虽然踩刹车,可车依然缓缓前行,没有立刻停下来。心也是一样,要慢慢清除内心的浑浊。及时领悟只损失一半,不及时领悟会失去全部。必须要不断练习,起初可能很难,可是久而久之,心就不会再去想非善业之事。只要知道此非善业,就当下决断不去想,这些都取决于平常的练习。

1980年3月27日

通过日常事务训练心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姿势修习禅定,也可以通过各种事务训练心。
要时常省思心,观察自身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是否做到刚刚好。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无论是扫地、洗碗、切菜或其他事情,只要能做到刚刚好,同样也可以练习让心做到刚刚好。
最后,我们会明白“将心安放在正确位置”的含义,心会被佛法点亮。以老奶奶为典范,她处理日常事务井井有条,所以她的禅修经验非常殊胜。

1981年4月23日

静心和做事并行不悖

要合理安排时间,落实日常的工作,留出禅修的时间,
每天一两个小时。
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可以一边静心,一边处理事务,因为静心和做事并行不悖。同时进行才算是懂得安排时间,努力实现理想的人,可以称为不放逸者。
静心和做事可以并行不悖,不应区别对待,或找借口说自己要工作或学习,所以没有时间。有的人借口说生病,等病好了再寻找涅槃之道,这是不对的。因为人生有限,生死无常。

2000年7月17日

“三玛阿罗汉”可以净心

可以一边做事,一边默念三玛阿罗汉。在任何行为或工作中都可以快乐地默念,因为这是一种善行。
任何时候都可以默念三玛阿罗汉,生气时也可以在心里默念,不久怒气就会消失。当痛苦生起时,也同样可以通过默念减轻痛苦。当快乐生起时,也可以通过默念使快乐增长。
由此可见,默念三玛阿罗汉不会妨碍我们。好像我们一边开车,一边聊天,手、脚、眼、嘴并用都不碍事。默念三玛阿罗汉也一样,这是一种内在的工作。
因此,无论是谋生或做事,都可以一边处理,一边欢喜默念三玛阿罗汉。

1988年11月6日

人类脱险之道

世界各地有苦有乐,有的国家乐多苦少,有的国家乐少苦多,或者苦乐参半,这是普遍之事。
人类只有一条脱离险境之道,那就是深入内在,证得内在的三宝。
不要有矛盾或冲突,远离各种等级观念,并深入相同的内在,这是人类脱险之道,若人人都能够做到,世界必将实现和平。
因此,现在我们应该停止争吵,然后静心深入内在。

2007年8月15日

Glossary
  1. The Perfections [paramita] are virtues such as generosity, selfdiscipline, renunciation, wisdom, patience, perseverance, sincerity, resolution, loving-kindness and equanimity. Pursuit of Perfections is a lifestyle of dedicatedly cultivating such virtues.
  2. Having a clear and wholesome Purpose in Life is very important to meditators. Apart from having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as our aim in life (see above), we aim to be self-suffi cient materially by earning an honest living and meditating until we can attain the inner Body of Enlightenment or ‘Dhammakaya’.
  3. Translated according to context as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inner knowledge’, and ‘pure knowledge’.
  4. The scriptural term for the ‘inner Body of Enlightenment’.
  5. The Buddha in his previous lifetimes of accumulating perf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