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榄寺祖师的法语

Table of Contents

1

我们在人间若有福报,经商会致富,诸事顺遂,财源广进,舒适快乐,畅行无碍。

倘若没有福报,做事会障碍重重。因此,希望大家勤修功德,累积善业,远离贫穷困苦。

2

就算千金散尽,也不能破戒。戒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具足戒者,乃善者、清净者、富贵者。财富会滚滚而来,不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必须要持戒清净,千万不能弄虚作假。

3

常意念功德,而非意念其他东西,只意念功德。每当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也要意念功德,让心安住在功德中。做什么生意都要让心安住在功德中,如此才会生意兴隆,一本万利。

4

起初悉达多之身非佛宝,在精进修行六年后,才证得内在三宝,即法身,头顶形状如含苞待放的莲花,透明如镜子,显示于身体中央。

修行贵在精进,加上持之以恒,行、住、坐、卧时反复修习,不要停止,不要放弃,不要气馁,勇往直前,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结果如何不用怀疑,到时自会明了。

5

布施出家人,视为如法,符合佛教经典。佛陀曾开示:“Bhojanan bhikkhave dadamano dayako”  施主布施膳食 ,

“Patiggahakanan panca thanani deti”: 施主将获五种福报。

“Katamani panca thanani”: 哪五种福报呢?

“Ayan deti”: 寿命延长是一种。

“Vannan deti”: 身相端严是一种。

“Sukhan deti”: 快乐安隐是一种。

“Balan deti”: 气力增盛是一种。

“Patibhanan deti”: 成就辩才是一种。

6

当获得功德后,我们该怎么做?如何维护功德,因为我们看不见它。

我们应将心安住在身体中央证得色身的法球中,让心止歇静定,告诉自己功德就在其中。

当心入定后,我们会清晰地看见功德球,当下心法喜充满,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这种恒常的喜悦感。

7

自古以来,布施一直受智者推崇,智者乐善好施。愚者认为越舍越少,智者认为有舍才有得。

布施很重要,不用有求于他人,万事成功皆源于布施。但是要聪明地布施,若糊涂地布施只会越施越穷,聪明地布施则越施越富。因此,若想财源广进,就要尽力布施,布施即施与“Dananca”

8

若今世常修习善语,来世不仅谈吐悦耳,且容易取得成功。如果使用粗俗之语,等同于伤害自己。因为没有修习善语,言辞无公信力,说的话等于没说,无法令人信服,难以取得成功。如果常修习善语,则言辞有公信力,令人信服。

9

我们生来遇见佛教,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核心,而此真正的核心就在自己体内,要一层一层证入,别无他路,唯有静止。正确的静止,静止在中央,依照佛教的目标,遵循佛陀初次说法次第修习,只有坚定不移,才能真正证入。以中道修行,趣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次第证入而觉悟成佛,成为真正的如来。

10

如实知见生为苦,而非乐之真相。如实了知后,将对苦心生厌倦,当厌倦苦后,就不再执着五蕴,而是舍离五蕴,此称为清净之道。

11

如果我们是信佛、学佛的佛教徒,要学会静心,止于证得色身之法。行、住、坐、卧时反复修习,静心是正确的觉悟之道,是清净之道。

12

我们应当舍离欲爱、有爱、非有爱。如何舍离?即趣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心要静止,只有静止才能舍离欲爱、有爱、非有爱。始于静止,当静止后,欲爱、有爱、非有爱才会断灭。没有静止,便无从谈起,也很难舍离。

13

何谓殊胜的清净之道?其实就是“止”,从始至终皆如此。若无法静止,就无法趣向觉悟之道,若能静止,则可趣向觉悟之道。止为殊胜的清净之道,经典里有一句话可以证实,Natthi santiparan sukhan没有任何快乐比得上静止。

14

对于衰老,首先联想到什么?应当是我们的身体,因为身体状况不会一成不变。

这就是觉悟之道,是殊胜的清净之道。什么时候意念到衰老,便生起不可思议的功德。要如此想,这很重要。

15

五戒里的不饮酒戒很重要,而贪、嗔、痴三毒哪个重要,痴很重要,无明尤为重要。

如果不持戒,还吹嘘说要修行,那是欺骗自己,根本不能离苦,相反会深陷烦恼泥潭,无法断尽烦恼,这一点要注意。

16

禅定的理论(教法)与实践(道行),如果只有实践,那么禅修者将无法见(法)。若遵循理论,又付诸实践,必然会见(法)。若在禅定中证得法球,即符合佛教教法之目标。

17

如何脱离苦海呢?应断尽欲爱、有爱和非有爱,方能脱离苦海。若不能断尽欲爱,就难以离苦。若断尽又会如何?断尽则灭尽,两者意思相通。若想断尽欲爱、有爱和非有爱,就要证道,即戒、定、慧,而非其他,就是戒、定、慧之道。

18

作为凡夫俗子,无论男或女,精进禅定者为净信佛教者。净信的程度有多少?即坚定不移的净信,净信如来,净信法身,舍身去净信,就算往生也在所不惜。不净信法身是不可能的,就算死也愿意,如此净信才算是稳固的。

19

不修持四法者,只心系粗俗之财,了解卑劣之事,整日游手好闲,生活混乱不堪。修持四法者,不会混乱不堪,不会偏离正道,整日法喜充满。因为他发现了宝藏,即自身修持四法,分别为:净信如来;持戒清净;信仰僧团;具足正见。博学之士皆推崇这种人非贫穷者,若我们不想成为贫穷者,想成为富有者,必须修持此四法。

20

很多人都怀疑,不计其数的法,这是法,那是法,却不知道在哪里证法,如何证得正法?其实正法就在这里,不要胡乱寻找,它就在每个人的体内,就在那里罢了。

既然在那里,就让心静定在那,若还未见,如法修习,必然会见。

21

知礼义廉耻,知善恶对错,作为长辈要爱护晚辈,作为晚辈要尊敬长辈,不要自命清高,要坦诚相对,长幼有序,依照职务、戒腊、年龄和修为互敬互爱,如此才算有智慧。

22

受无止境,识无止境,受、想、行、识相互等同,受在何处,识亦在何处;想在何处,识亦在何处;行在何处,识亦在何处。等同无异,不松不紧,称为观。以法眼而见,意为如实殊胜之见。

若没有证得法身,就无法得知涅槃之味,若证得法身,可知涅槃之味。涅槃为寂静处,为寂灭,为一切静止之处。证得涅槃后,一切真正的美好都源于涅槃。

23

苦真实存在,身体是苦,谁说是乐,找出来看看,其实全是苦,一生皆苦。出生是苦,有生就要老、病、死,都是在出离苦,而非出离乐。开始就是苦,出生就是苦,这要了解清楚。

24

优婆塞和优婆夷在佛门修布施,不偏不倚,布施给整个团体,此为正确的布施方式,此为修功德之首要,符合修功德的目标。

想累积功德,就供养僧团,供养的目标并非特定的比丘,而是整个僧团。无论供养饭食或资具,都以僧团为供养对象,心不偏不倚,如此才算如法地修大功德。

25

作为佛教徒,无论男或女,想在佛门中修功德,却无缘遇见佛门和僧团,那岂不是今生枉为人。若得遇佛门和僧团,可谓福报不浅,今世不枉为人。

僧团是福田,想获得功德,就去修吧,按照自己的意愿,如法地修,如此必然功德无量。

26

对邪见不放逸,令正见生起,对恶行不放逸,令善行生起。不放逸就是整部《三藏经》的结束语。

不放逸决定了善行的多寡,放逸决定了恶行的多寡。

27

一个国家买卖酒,难以和谐繁荣,一个人饮酒,也难以成事,无论男女,若嗜酒如命,将一事无成,人生一塌糊涂,这非常危险,等同慢性自杀,强行伤害自己。人由原本的健康变成不健康,由清净变成不清净,最终成为疯子,这就是饮酒的危害,百害而无一利。因此,要毅然决然的远离酒。

28

如果心能入定,愉悦明亮如镜子,那么无需辛勤付出,也会财源广进,不经历贫苦,财富一直进却很少出,进总会多过于出。

护持明亮的心,保持愉悦的状态,安住于内在,财富自然滚滚而来。

29

无论比丘或沙弥,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认真到什么程度?认真到敢于舍身的程度。如何认真?坐下去就知道了。坐时感觉浑身酸累,那就任由它酸累吧。感觉疼痛,那就任由它疼痛吧。忍不了也要忍,一定要忍住。它破就破吧,灭就灭吧,决不后退,严肃认真,每个人都要如此,不用去怀疑。

30

佛陀对跋迦梨比丘说:“Apehi vakkali: Vakkali跋迦梨,往后退。Iman putikayan dassanan看如来这个腐烂的身体。Yo kho vakkali dhamman passati so man passati跋迦梨,见法者犹见如来。Dhammakayo ahan itipi如来即法身。如此可知,如来即法身,法身即如来。”

31

快乐的世界缘起心的静止,

快乐之法亦缘起心的静止,

世尊曾如是言Natthi santiparan sukhan,

没有任何快乐比得上静止,

静止乃成功之本,

因此要学会静心。

32

不大意,不疏忽,不放逸,因为死亡没有征兆,所以绝不能放逸。不放逸很重要,它是不疏忽和不死之路,相反要重视放逸,它是疏忽和死亡之路。

33

法球清净明亮,种种身也光辉灿烂。法球浑浊黑暗,色身也不亮丽俊俏,令人讨厌憎恶。法球非常重要,它既是人类的生命,也是重要的依靠。

34

最善者是佛陀,最恶者是魔罗。魔罗掌控人类,使人类成为贪、嗔、痴的奴仆,有了老、病、死。这都是源于贪、嗔、痴的束缚,它对人类发号施令,用家和国作引诱,却给予老、病、死。只有战胜魔罗,人类才能安居乐业。

35

让心连接佛牌,请佛慈悲庇佑,若为商人,愿生意遍布各地,生意兴隆,利润丰厚,希望此愿传至涅槃。每次做生意前都可以如此发愿,做什么都会顺利发财,一本万利。

36

一个人若不清净会心生羞愧,欺骗自己惭愧呀,不应该如此。人应修持清净心,不欺骗自己,清净持守五戒。人若不清净,既羞愧惶恐,也会有恶果。

37

持守波罗提木叉,远离佛陀禁止之事,依佛制行事,才得清净圆满。若修行不清净,会羞愧惶恐。作为出家人修行不清净不仅羞愧,圆寂后必堕入恶道,而非其他境界。若修行清净自然好,称得上是“สุกฺกธมฺม得定者”。

38

在做事前要三思,若令自己、对方或双方都痛苦就不要做,若不痛苦就做吧。在说话前要三思,若令自己、对方或双方都痛苦就不要说,若不痛苦就说吧。在思考前要三思,若令自己、对方或双方都痛苦就不要思考,若不痛苦就思考吧。

39

真正的报恩是让还未生净信的父母生净信,让还未持戒的父母持戒,还未生信仰的父母生信仰,还未认识善恶的父母认识善恶。儿女可以此四种方式报答父母的恩情。

40

在佛门不用赚钱谋生,只要如法修行,自然丰衣足食。想去深山丛林修行就去,衣、食、住、药自然会来。不过一定要让善信后代真正的了解法身。

41

布施的对象若为适当的受施者,必然功德无量,若为不适当的受施者,功德自然会减少。要想获得大果报,具足大功德,关键在于受施者,布施财物可以增长福报。

佛陀住世时便如此布施,才使佛教兴盛住世,若没有布施,佛教难以兴盛住世。施主发心护持佛教,自身的福报自然会增长,这一点不用怀疑。

42

布施令佛教住世,如果一个月没有布施,全国各地都如此,没有施主布施食物,那么所有僧众都会还俗,佛教也将走向灭亡。所有这些皆缘起于布施。

布施很重要,僧众因布施而活。佛陀如是言:布施饮食得五种福报,即寿命延长、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快乐安隐、成就辩才。这就是布施者的功德利益。

43

施主供养布施品,僧众接受后,便有了使用权,可以转赠给任何人,这是受施者的权利。当布施者失去使用权时,功德也随之产生,流向身体中央如鸡蛋黄般大小、透明的法球,功德就聚集在法球中。

每当遭遇灾难痛苦时,就将心安住在功德球中,让功德庇佑。不是意念其他的东西,而是意念自己所修的功德。它才是自己真正的依靠,真的能帮到自己。

44

有福报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要众多亲友依附,所以要常说动听悦耳的话。如果自己所说的话能吸引和团结人心,不生矛盾,称得上是有涵养、懂礼貌的人。所说的话有理动听、有说服力,让人想一直听,即称为爱语。这种动听的话语,对人类社会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45

我们如何做才算利行?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利益他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为人父母应尽力让儿女完成学业,成为饱学之士,有一份好的工作。为人儿女应赡养父母,让他们生活如天人一般,这是家人间的相互利益。与此同时,尽力帮助家族同胞,让他们自给自足,不必依靠他人。援助左邻右舍,让他们增长见识,收获快乐。如何能使他人繁荣,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利行。

46

世上各种援助,犹如车轴和轴承之间的楔子,若楔子坏了,轴承脱离车轴,汽车就无法行驶。若楔子完好无损,汽车便可以正常行驶。

世上的快乐源于四种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具足此法者,无论在哪里都合群,可以融入其中,众人志同道合,团结一心,没有分别。

省思修持此法的智者,必受人尊敬和赞叹。

47

因为法为善行、美德,会适时回报,令修持者快乐。

佛陀宣说之法,善于始,善于中,善于末。善于始为戒,身语意清净无罪恶,直至证得戒球;善于中为定,直至证得定球;善于末为慧,直至证得慧球。

48

无论男或女,无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应清净身语意,不违背佛陀的意愿。清净持守五戒、八戒、两百二十七戒,令身无暇,语无暇,意无暇,身语意清净圆满,如巴利语:

Sabbapapassa akaranan: 诸恶莫作

Kusalassupasampada: 众善奉行

Sucittapariyodapanan: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49

身语意清净后,进而净化思,令思清净。让身清净,让语清净,让意清净皆属于教法,而非道行。

修习道行,证得色身之法球,源于身口意清净,源于自身的意愿。法球如鸡蛋黄般大小,透明如镜子。若舍离此法,不保证证法,若修持此法,保证证法。

Dhammo have rakkhati dhammacarin: 修持法者,法护之。

50

Danan deto: 布施即施与,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布施,如果没有布施,功德利益从何而来?布施才有功德利益,且不求回报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有所求的布施非真正的布施。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身在名门望族,更应该乐善好施,如此不仅声名远扬,而且会增长快乐,食时快乐,睡时快乐,身语意恒常喜悦。这就是布施的重要性。

51

Silan rakkhati: 若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处,应当持戒,净化身语意。所有人都应该清净持守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若想持戒清净,必须小心谨慎,不受外境束缚,如此才得身心康乐。无论多少人共处,皆和合安乐,不生痛苦。可这只是一般的快乐,如果想增长智慧和快乐,必须要修习禅定。

52

Bhavanan bhaveti: 精进禅定,学会静心,直至熟练精通。人人都应当学会静心,学会之后,人再多也不会有碍观瞻,不生苦闷,人人生欢喜心,此为修习成就。让心静止,且不满足于此,既要内心静止,还有生活安宁。人人劳有所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想成为圆满的人,要修习毗钵舍那,利用智慧持续布施。若布施不间断,亲友必增多。正是源于修习,才使人不断收获。

53

功德不是看不见,而是可以看见的。它在哪里?外形怎样?只要我们如法修习,必定会看见,不用怀疑。

布施要如法,如何算作如法,即施主将布施品供养僧团,僧团从施主手中接过布施品,施者失去使用权,受者获得使用权时,施主即获福德润泽,功德随之生起。

54

如果我们具足功德,不仅生意兴隆,工作顺利,而且财源广进,舒适无碍。如果没有功德,那么做什么都障碍重重。

因此,邀请大家一起行善积德,远离贫穷困苦。

55

我们寻找功德波罗蜜,要坚持布施、持戒和打坐。获得功德后,让心安住在功德中,遇到任何困难和危险,不用意念其他荒谬的东西。

常意念功德,而非意念其他东西,只意念功德。每当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也要意念功德,让心安住在功德中。做什么生意都要让心安住在功德中,如此才会生意兴隆,一本万利。

56

每当我们布施、持戒和打坐后,要懂得利用布施、持戒和打坐的功德,才算是看见布施、持戒和打坐的果报。为了我们今生和来世的快乐,要如法布施、持戒和打坐,不要偷懒,要持之以恒的精进布施、持戒和打坐。

57

如法修行,清净身语意,维护真理,不偏离真理。

在家居士也一样,就算千金散尽,也不能破戒。戒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具足戒者,乃善者、清净者、富贵者。财富滚滚而来,不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必须要持戒清净,千万不能弄虚作假。

58

自古以来,布施一直受智者推崇。具足智慧者,必将常行布施。若为愚者,只见东西在变少,若为智者,看见的是布施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布施很重要,不用有求于他人,万事成功皆源于布施。但是要聪明地布施,若糊涂地布施只会越施越穷,聪明地布施则越施越富。所以,必须学会聪明地布施。

具备人的身份就可以成功的做布施,失去了人的身份,就很难做布施,只有人类的身份才方便做布施。

59

若今世常修习善语,来世不仅谈吐悦耳,且容易取得成功。如果使用粗俗之语,等同于伤害自己。因为没有修习善语,言辞无公信力,说的话等于没说,无法令人信服,难以取得成功。如果常修习善语,则言辞有公信力,令人信服。